三七种植基地。
三七被誉为“南国神草”,北回归线横贯境内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其原产地、主产地,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研发13个新品种和良种、轮作年限从20年以上缩短到5年、推广“一部手机帮农户种好三七”……在科技“浇灌”下,从种植端到加工端,文山三七产业正在蝶变。
“三七新品种‘苗乡抗七1号’具有抗根腐病特性,与其他品种相比,发病率显著降低,已连续两年被云南省列为中药材主推品种。”在文山学院三七研究院分子育种室,副教授熊高介绍,通过分子选育技术,实现了三七种质资源优选。
“可别小看这个突破,三七三年为药,3年算一代,在传统育种方式下,培育一个三七新品种需要10年以上,依托分子育种技术,可节约4至6年时间。”熊高介绍,在全基因组学研究的加持下,多家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正围绕三七有效成分——三七皂苷含量等开展分子育种研究,实现从经验育种到精准育种的转变。
种质好,还要种得好。在位于文山市平坝镇二道箐村的云南七丹药业三七GAP种植基地,黑色遮阳网下,成片的三七茁壮生长。
基地中隐藏的“科技”不止于此。“部分土地经过棉隆熏蒸,杀灭了土壤中的病原菌,提高了土壤氮和有效磷的利用率,克服三七连作障碍,产量会有明显提升。”基地负责人唐华磊介绍。
三七连作障碍一直是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烦恼”。对此,文山州采取“政府引导+科研攻关+企业推广”模式,引进陈士林、蔡祖聪等成立专家院士工作站,依托苗乡三七种植技术研发平台、三七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三七研究院等平台,开展三七种植连作障碍技术研究分析,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开展三七种植连作障碍技术攻关和试验推广。
“通过多年努力,以氯化苦、棉隆为代表的一系列土壤熏蒸成套技术初步解决三七种植连作障碍问题,并推广实施5万余亩。”文山州三七中医药发展中心产业信息科负责人刘倩婧介绍,文山州创建了以实时荧光PCR病原菌检测技术、土壤微生态调理技术、微生物重构技术、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等4项关键技术为核心的三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走进云南七丹药业三七种植基地数字化平台连接的另一端——文山三七产业园区,这里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入驻了云南七丹药业、云南白药集团等61家企业。
海拔1965米、空气温度17.2℃、空气湿度97%……在云南七丹药业数智化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各项三七种植基地的实时数据一目了然。“我们将数字化融入种植、加工、交易全产业链条,实现了产业数字化、数据可视化、产品可追溯。”企业讲解员刘雪萍介绍。
如今,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下,三七产业已成长为云南省能够全面实施人工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和具备产业化开发能力的少数名贵中药材之一。2024年,文山州中药材在地面积245.24万亩,居全省第一位,全年实现综合总产值413.17亿元,同比增长17.54%。(记者 张文峰)
https://www.cnr.cn/yn/jdt/20250318/t20250318_527104409.shtml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生活”的所有作品,均为新华生活网站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新华生活网站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