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树下守望丰收——记安徽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

来源: 新华网   编辑:徐豪   审编:益审核  发布时间:2025.07.24

夏日午后,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种粮大户徐淙祥头顶草帽走到田头,俯身拔出一株豆苗细细察看后说道:“根系长、扎得深,长得不错。”豆大的汗珠顺着他脸上的“沟壑”往下淌。

5月28日,徐淙祥在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的田间察看小麦的成熟情况。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走,到树下凉凉。”徐淙祥指着田边一棵高大的楝树对记者说。酷暑下,这棵楝树为辛苦劳作的农民支起一片阴凉。

这位古稀老人佝偻着背,坐于石凳上,犹如这棵楝树,生于路旁而不张扬。五十余载扎根黄淮平原,他坚守种粮初心,守望五谷丰登。

坚守种粮初心

清早,太阳还未露头。徐淙祥就骑上电瓶车开始巡田。这是他多年来的“必备科目”。“自走式喷灌机浇了一晚上,我要看看大豆和玉米的耐旱情况。”徐淙祥说,天越热,记录作物抗旱性越有必要。

5月28日,徐淙祥在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的田间察看小麦的成熟情况。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2003年,洪涝、龙卷风、冰雹。当时,下大雨、刮大风,人家都朝屋里跑,俺一家人都往地里跑。一连两三天泡在大豆田里扒沟排水,腿上划得都是口子。”徐淙祥回忆说。那一年,当地大豆普遍减产,他的试验田却创下新的单产纪录,“这都是对我的考验。”

徐淙祥有一颗爱农之心。“我父亲的两个兄弟,当年严重营养不良。”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本可以当民办教师,他却选择务农。彼时小麦亩产不到200公斤,“不能再看着乡亲们吃不饱了,我要靠科学种田搞出名堂来!”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50723/5b7e1427a48e4cd49492fe8127f98141/c.html